Saturday, April 18, 2015

心經



心經
(click for music)


人可以不屬於任何宗教,卻不能沒有信仰而活。人縱使不自覺有任何信仰,卻依然要面對自己的生命。

人的一生,充滿痛苦、煩惱、困惑。生存就注定要面對老、病,以至自身逐漸消逝之苦。人可以如何應對生命中的種種苦惱?生命的價值又究竟何在?古今聖哲,皓首窮思,為的就是要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亦即是生命最深的秘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般若系經典中一段最精簡的經文,「辭約理著,言簡意賅」,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心髓所在。讀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於已經讀了六百部大般若經。由於這部經經文簡短,易於背讀,歷來被傳誦不綴,很多人甚至相信這部經具有神秘的力量,在危難關頭背誦心經,便可渡過難關。

無論如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陀教育的中心所在,是了解佛教如何回應種種人生問題的最佳入處。 (戴朝明)

上講提要

生命的事實,是要面對各種痛苦、煩惱和局限:個人、家庭、事業的不如意;以至老、病,及自身的消逝,無可避免。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緣起性空」,得到了「如實觀」,為眾生開示離苦得樂的方法。

原始佛教從主體經驗出發,分析自身存在,認為生命只是五種現像:「色、受、想、行、識」,沒有一個恆常或可掌握的主體:「我」存在。即是生命只是五種生理和心理活動的不斷進行,「我」只是一個概念,無實質可執。沒有「我」,也就沒有「我所有的」,一切因「我」而起的痛苦煩惱,理應可以消解。

但這種想法不夠深刻。因為就算生命只「有」五種現像,則無論如何層層消解這些現像,仍有所執,不得究竟。因此必須有深一層的論證,纔能圓成佛的教理。於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出現,要把這個「有」也去除,故提出「般若」和「空」的概念。

「般若」一般譯作「智慧」,但不單指純認知性的知識,而是包括思考、認知、抉擇、判斷,能給予人方向、睿見的一種「特質」或「能力」。由於目的是破「有」,所以大乘佛教沒有為「般若」下任何定義或原則,只是不斷的讚歎「般若」,和強調必須透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鍛鍊、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質素,「般若」纔會呈現,成為生命的主體。這些實踐和鍛鍊,就是「波羅蜜多」。「波羅蜜多」不單只是「到彼岸」的方法,而是「卓越極致之完成」,是獲得「般若」的行為和標準。

另一方面,大乘佛教擴展了原始部派「六識」的涵義,成為「八識」,為人如何能成佛提供一個理論基礎。唯識宗提出了「轉識成智」,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轉為「成所作智」,「意識」轉為「妙觀察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八智全轉,人就成為一個純智慧的生命體,就成佛了。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理,都起於人的心念。「心」是行為的主體、行動的主人,亦是作業受報之所依。「心」能取捨、能抉擇、能導向,即決定如何管理自己的生命,以至一切世間存在都是唯心所造。

因此,有怎樣的心靈,就會推動怎樣的世界:道德心靈會推動道德的世界,求美的心靈就會推動文學藝術的世界,求公義的心靈就會推動政治制度的世界,以至要上天堂,要生淨土,就必須依靠相應的心靈去推動、去尋求。人因為有求真的心靈,所以會成長向上,以至整人類文明文化的進步,纔有動力。

《心經》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心」髓,是大乘佛教「般若空觀」精華之所在。

下講將會談「空」的意義, 和一起讀一讀《心經》的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聖觀自在菩薩正在進行着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活動,照見(生命的)五種現象在存在上,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於是超越了一切痛苦)。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他對舍利的兒子說:)舍利之子啊!(生命的)肉身現象是空的,這種空的性質正是肉身現象的存在情形。(所以)肉身和空沒有分別,空和肉身也沒有分別,肉身就是空,空就是肉身。(其餘)四種(主觀上的)感受現象、(對象形相的)攝取現象、(動作的)發施現象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思維現象的存在情形也是一樣。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舍利之子啊!一切存在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沒有生、沒有滅、沒有污染、沒有清淨、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所以,舍利之子啊!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肉身現象、沒有感受現象、沒有攝現象、沒有發施現象,也沒有認識思維現象。(在主觀方面來說,)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主體)的存在,(在客觀方面來說,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對象)的存在。(如果以十八界的分頪標準來說,)沒有眼的界域,以至沒有意識的界域。(如果應用在十二因緣方面,)沒有明,也沒有無明;沒有的明的滅盡,也沒有無明的滅盡。推演下去,既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滅盡。(這也就是說,)沒有苦,沒有苦的原因,(所以)不須求苦的息滅,也不須從事息苦的實踐。(總之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能知的主體,也沒有所知的對象。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於不能有所知的對象的緣故,修行者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內心的活動再無障礙。由於沒有障礙的緣故,就消除了種種怖畏,超出一切不真實的了解,從而進入徹底的涅槃境界之中。所有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的諸佛,都是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而獲得最高的、最正確的和最完全的覺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因此應該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偉大的咒語,是有大智慧的咒語、是超越一切、無與倫比的咒語,可以止息一切痛苦,因為它真實的、不虛妄的。以下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所說的咒語:去了!去了!到彼岸去了!完全到彼岸去了!覺悟啊!謹願!

(霍韜晦教授白話語譯)


本文作者 – 梁樹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