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4, 2015

人生箴言


True Friends can see the hurt in your eyes when everyone else is fooled by your smile.

Friends are like stars, they come and go, but the ones that stay are the ones that glow.

No matter how serious life gets, you still need those ones you can be absolutely stupid with...........


A friend is someone who understand your past, believe in your future, and accepts you today just the way you are. No matter how serious life...

Thursday, May 14, 2015

修行,是為了遇見自己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廟裡

真正的修行,是為了遇見自己,
它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廟裡。
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
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

但,修行究竟是什麼..?你真的知道嗎....

修行 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
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靈修書呢?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
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
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修行,
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
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

煮飯、洗碗、帶小孩,都是一種修行

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
在生活中修行,
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
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與慾望、無常與情緒苦樂
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
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簡而言之,只要你專註當下,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所以,只要如實、認真、帶著覺察去生活,
試著時時刻刻檢查自我,丟棄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
以一顆清凈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
你我都會成為生活中的大師。

每一個問題都是道場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問題都是道場。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談。
空談玄談沒有任何意義。
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
但遇事你仍然苦仍然惱,修行有什麼用呢?
修行必須在生活中具體煩惱或痛苦的事實中進行。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借口。
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兒。
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然,這一切你可以反對、反對——
堅持你自己的,但結果苦的還是你自己。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
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
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
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
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
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道場在你遇到的困難點,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真正的道場
不是寺廟、不是禪堂、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
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
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
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這與同事的矛盾是道場;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是道場;
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
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場。

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
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不要移過婚姻的問題、老公的問題、
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問題
而跑到寺廟、禪堂、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
去玄談道去,去冥想佛或菩薩去,去念阿彌陀佛或大悲咒去。
那沒用,你的道場選錯了你在外道修行。

修行 應該哪裡有問題 在哪修!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
在寺廟、在禪堂、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
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

你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
每個問題,都是一種修行 

為了遇見真正的自己。

Saturday, April 18, 2015



生命的真相

真相:生命到底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止?其实都不是!

       进入小康社会,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都期盼提高生活质量,活得更幸福、更健康、更长寿。于是,生命在于啥?便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生命在于啥?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给人以活力。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你看龟活千年奥妙就在静字上。有人说,生命在于营养,吃得好,喝得足,适时进补,何愁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都不完全正确,生命其实在于平衡

人的生命是大自然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生命从何而来,生命又从何而去,人类探索了几千年,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答案。目前,世界上正兴起一门新学科,叫认知科学。它是生命科学、脑科学、宇宙学、神秘学等综合学科研究的更高层次的新拓展。我认识一位年轻朋友,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专修此门学科。每次探亲回国,都带来许多我闻所未闻的有关生命的新信息。令人惊讶的是,过去被传统斥之为唯心迷信荒诞的种种事,现今却成为最新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他介绍给我上海外国语大学书店有售的一本厚厚的英文原版书,限于英语水平,我终鼓不起勇气去拜读它。看来,我尽管有求索未知的兴趣,却已力不从心。学习、研究、探索认知科学这门新学科,只能是年轻人的事了。

  不过,凭我对我国传统养生学的浅薄了解,我还可以谈一点关于生命在于啥的认识。我认为,生命在于平衡,这个观点也许比生命在于运动、在于静止、在于营养,更恰当一些、全面一些,也更切合于养生保健一些。生命平衡,主要是三大平衡:营养平衡、动静平衡、心理平衡 

  所谓营养平衡,要求饮食合理、清洁卫生、营养适度。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每日生命活动的热能支出,需要一定营养的热能摄入取得平衡。所以,你吃好喝足也好,适时进补也好,都要遵循平衡、合理、适度的原则。现在,医学界和社会上都流传一些关于营养平衡的顺口溜,颇有道理。比如我在北京工作时,听说一天五个一:即起床后一杯水,早餐一只鸡蛋,中午一匙醋,晚饭一杯酒,睡前一瓶奶(最好酸奶)。我基本照办,效果不错。回到上海,又听说两句话,一句是一、二、三、四、五:每日一杯酸奶;每餐二两粮食;每日三份蛋白(指一个鸡蛋、二两肉、鱼虾,二两豆制品);每日进食四要:不咸不甜,粗细搭配,少吃多餐,七八分饱;每日吃500克(一斤)蔬菜和水果。另一句是红、黄、绿、白、黑指西红柿、红葡萄酒(可用红葡萄代替);指南瓜、玉米、黄豆、胡萝卜;绿指绿茶、绿叶菜;指燕麦、茭白、白萝卜;指黑木耳、香菇、黑豆、黑米、黑芝麻。

  近年,一位研究橄榄油专家向我推荐早晨起床空腹服一匙橄榄油,于健康有益。我这个高血脂症患了十多年的老高脂,第一年喝了就见成效,连服三年多,每年身体检查,血脂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我也向朋友同事推荐过,结果也都取得成效。营养适度是饮食平衡中一个很重要问题,现在人营养过剩,患脂肪肝、肥胖症的不少,值得注意。有句谚语:要想健康,腹中常空;要想长寿,肠中无屎,这是说吃不过饱,便要排空,它对健康非常重要。日本一位医生专门研究人的排便问题,写了一本畅销书《肠内革命》,值得一读。

  所谓动静平衡,就是动以养身,静以养心,适度运动,松弛神经。对中老年人来说,最好的运动是快步行走,有条件的坚持游泳也很好。日本在国民中开展日行万步活动,我们如果坚持不了万步,快步走半小时也可达到强心健肺功效。此外,打太极拳、做瑜伽、练功十八法,跑步等等,也都很好。这里,要注意运动的身体平衡原理,走路、游泳、打拳、瑜伽、做操、慢跑,都符合这个原理,其他如打网球、羽毛球等,只是单侧发力,不利身体平衡,对老年人来说就不太合适了。


闭目冥想,进入超觉入定或忘我状态,可使人松弛神经,耳聪目明,头脑清晰,记忆增强,心平气和心平气和,精神焕发。据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证明,静坐冥想可改善大脑活动、代谢、血压、呼吸、心率,使血压下降,有效改变心肺功能。南怀瑾老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对如何静坐,如何冥想,能取得什么效果,等等,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和经验的传授,十分实用,是关注健康长寿者必读之书。此外,日本一位医生写的《脑内革命》一书也可一读。

  所谓心理平衡,就是时刻保持好心情,好情绪,对毁誉、得失、生死处之泰然,舒卷自如。这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大多数人的亚健康,就失之于心理不宁,60%的疾病也是由心理、精神因素引起的。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多多,工作变动大,环境不确定因素多,加上家庭事务纷繁,人际关系复杂,使人们常处于应激、紧张状态,疲于应付。心理失衡,燥动不安,焦急忧虑,纷至沓来,成为生活常态。要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保持心理平衡,实属不易。需要涵养、豁达、克制、隐忍,以排除烦恼、郁闷、懊丧、失落、忧伤、愤怒、悲哀等种种坏情绪。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提得起、放得下的精神境界,具有不攀比、不妄求,自得其乐、知足常乐的宽广胸怀,具有承受挫折、失意、失败的心理准备,具有顺其自然、处之泰然、应对坦然、曲折必然的良好心态。总之,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心态平和,活得潇洒,及时纠正不断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这是健康长寿的最重要秘诀之一,望朋友们切记心怀,念念莫忘! 

  本文想以赵朴初老先生、大居士的《宽心谣》作为结束。生命在于啥?人们也许从中会得到一些领悟。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物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心經



心經
(click for music)


人可以不屬於任何宗教,卻不能沒有信仰而活。人縱使不自覺有任何信仰,卻依然要面對自己的生命。

人的一生,充滿痛苦、煩惱、困惑。生存就注定要面對老、病,以至自身逐漸消逝之苦。人可以如何應對生命中的種種苦惱?生命的價值又究竟何在?古今聖哲,皓首窮思,為的就是要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亦即是生命最深的秘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般若系經典中一段最精簡的經文,「辭約理著,言簡意賅」,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心髓所在。讀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於已經讀了六百部大般若經。由於這部經經文簡短,易於背讀,歷來被傳誦不綴,很多人甚至相信這部經具有神秘的力量,在危難關頭背誦心經,便可渡過難關。

無論如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陀教育的中心所在,是了解佛教如何回應種種人生問題的最佳入處。 (戴朝明)

上講提要

生命的事實,是要面對各種痛苦、煩惱和局限:個人、家庭、事業的不如意;以至老、病,及自身的消逝,無可避免。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緣起性空」,得到了「如實觀」,為眾生開示離苦得樂的方法。

原始佛教從主體經驗出發,分析自身存在,認為生命只是五種現像:「色、受、想、行、識」,沒有一個恆常或可掌握的主體:「我」存在。即是生命只是五種生理和心理活動的不斷進行,「我」只是一個概念,無實質可執。沒有「我」,也就沒有「我所有的」,一切因「我」而起的痛苦煩惱,理應可以消解。

但這種想法不夠深刻。因為就算生命只「有」五種現像,則無論如何層層消解這些現像,仍有所執,不得究竟。因此必須有深一層的論證,纔能圓成佛的教理。於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出現,要把這個「有」也去除,故提出「般若」和「空」的概念。

「般若」一般譯作「智慧」,但不單指純認知性的知識,而是包括思考、認知、抉擇、判斷,能給予人方向、睿見的一種「特質」或「能力」。由於目的是破「有」,所以大乘佛教沒有為「般若」下任何定義或原則,只是不斷的讚歎「般若」,和強調必須透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鍛鍊、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質素,「般若」纔會呈現,成為生命的主體。這些實踐和鍛鍊,就是「波羅蜜多」。「波羅蜜多」不單只是「到彼岸」的方法,而是「卓越極致之完成」,是獲得「般若」的行為和標準。

另一方面,大乘佛教擴展了原始部派「六識」的涵義,成為「八識」,為人如何能成佛提供一個理論基礎。唯識宗提出了「轉識成智」,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轉為「成所作智」,「意識」轉為「妙觀察智」,「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八智全轉,人就成為一個純智慧的生命體,就成佛了。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理,都起於人的心念。「心」是行為的主體、行動的主人,亦是作業受報之所依。「心」能取捨、能抉擇、能導向,即決定如何管理自己的生命,以至一切世間存在都是唯心所造。

因此,有怎樣的心靈,就會推動怎樣的世界:道德心靈會推動道德的世界,求美的心靈就會推動文學藝術的世界,求公義的心靈就會推動政治制度的世界,以至要上天堂,要生淨土,就必須依靠相應的心靈去推動、去尋求。人因為有求真的心靈,所以會成長向上,以至整人類文明文化的進步,纔有動力。

《心經》是六百部《大般若經》的「心」髓,是大乘佛教「般若空觀」精華之所在。

下講將會談「空」的意義, 和一起讀一讀《心經》的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聖觀自在菩薩正在進行着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活動,照見(生命的)五種現象在存在上,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於是超越了一切痛苦)。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他對舍利的兒子說:)舍利之子啊!(生命的)肉身現象是空的,這種空的性質正是肉身現象的存在情形。(所以)肉身和空沒有分別,空和肉身也沒有分別,肉身就是空,空就是肉身。(其餘)四種(主觀上的)感受現象、(對象形相的)攝取現象、(動作的)發施現象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思維現象的存在情形也是一樣。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舍利之子啊!一切存在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沒有生、沒有滅、沒有污染、沒有清淨、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所以,舍利之子啊!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肉身現象、沒有感受現象、沒有攝現象、沒有發施現象,也沒有認識思維現象。(在主觀方面來說,)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主體)的存在,(在客觀方面來說,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對象)的存在。(如果以十八界的分頪標準來說,)沒有眼的界域,以至沒有意識的界域。(如果應用在十二因緣方面,)沒有明,也沒有無明;沒有的明的滅盡,也沒有無明的滅盡。推演下去,既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滅盡。(這也就是說,)沒有苦,沒有苦的原因,(所以)不須求苦的息滅,也不須從事息苦的實踐。(總之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能知的主體,也沒有所知的對象。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於不能有所知的對象的緣故,修行者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內心的活動再無障礙。由於沒有障礙的緣故,就消除了種種怖畏,超出一切不真實的了解,從而進入徹底的涅槃境界之中。所有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的諸佛,都是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而獲得最高的、最正確的和最完全的覺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因此應該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偉大的咒語,是有大智慧的咒語、是超越一切、無與倫比的咒語,可以止息一切痛苦,因為它真實的、不虛妄的。以下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所說的咒語:去了!去了!到彼岸去了!完全到彼岸去了!覺悟啊!謹願!

(霍韜晦教授白話語譯)


本文作者 – 梁樹松